上海及江浙一带,是“海派”形成的主要地区。晚清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外国资本和技术不断输入,西方文化和艺术以及新的思想和思潮也随之而来。在中西文化、艺术不断的交汇中,上海及江浙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为晚清文化、艺术的发达地区。“海派”绘画艺术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发展和崛起的。当时该地区美术活动频繁,画家思想活跃,有大小美术社团几十个,仅上海一处就有书画社团11个。像“吾园书画集会”、“上海书画研究会”、“豫园书画善会”、“萍花画社”等,有的到了民国时期仍在活动。这些社团大都以“保存国粹”、倡导变革为社旨,兼有提倡风雅、济困扶危之社风。由于有这样良好的美术环境,所以除了本地区的画家之外,其他地区一些较有影响的画家也纷纷汇集到这里,形成了“海派”繁盛的画家群。晚清曾先后活跃于上述地区的著名画家有张熊、朱熊、赵之谦、虚谷、任熊、任薰、任伯年、蒲华、吴昌硕、吴友如等。他们在相互促进和影响中,使“海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任伯年《花鸟画轴》
“海派”通常被人们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有任熊、任薰等,以任伯年为高峰。后期有蒲华等,以吴昌硕为巨擘。正如有人评论说:“‘海派’善于把诗书画一体的文人画传统与民间美术传统结合起来,又从古代刚健、雄强的金石艺术中汲取营养,描写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将明清以来大写意水墨画技艺和强烈的色彩相结合,形成雅俗共赏的新风貌。”[3]同时我们还能明显地看到“海派”绘画,直接或间接地也受到了西方美术的影响。因此,它给晚清以及其后近百年的中国美术树立了典范,真正奠定了“海派”在中国画史上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