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秀吉借讲和诱明军撤退,乘机准备新的进攻,明朝屈辱的条款,他并不满意。朱翊钧却深信秀吉降服,命李宗城、杨方亨为册封正副使,同沈惟敬往日本授秀吉日本王金印。秀吉不受,和议破裂。二十五年二月,石星、沈惟敬通倭卖国阴谋败露,朱翊钧大怒,命兵部尚书刑玠为蓟辽总督,麻贵为备倭大将军,杨镐驻天津警备海路,第二次战争复起。五月,麻贵率军一万七千人渡鸭绿江,刘督川汉兵六千七百人继进。沈惟敬率兵二百出入釜山,给寇军通消息。刑玠命南原守将杨元捕获惟敬,因此寇军失耳目,不知明军实情。
刑玠受朱翊钧“阳(表面)战阴(暗中)和,阳剿阴抚”八字密命,督军至朝鲜,进攻不力,各路溃败,无法收拾。二十六年七月,丰臣秀吉死,寇军退走,明军自称大胜,收兵归国。
第七节 南洋诸国与华侨
(一)明以前中国与南洋诸国的通商
中国与南洋诸国通商,西汉时代开始有简略的记载。当时番禺(广州)是国际贸易的都会,从海外输入犀角、象牙、玳瑁、珠(圆)玑(不圆)、银铜、果品、细布等货物,中国商贾运到内地,往往致富。刘彻(西汉武帝)令译使多带黄金、缯帛自日南(交趾)、徐闻、合浦出海,至都元国、夫甘都卢国、黄支国(即康迦法拉母,在印度境内马德拉斯西南)买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回来。王莽时自黄支国航行八个月至皮宗国(即蒲牢皮散岛,在马来半岛西南沿岸)。黄支国南有己程不国,是汉译使航程的终点。东汉刘志(桓帝)延熹二年(一五九)、四年,天竺国(印度)从日南边境外来献,延熹九年,大秦国(罗马)王安敦遣使自日南边境外来献象牙、犀角、玳瑁。两汉时代南方海上交通规模已经不小,远在西方的罗马帝国,大概借印度作基石,也曾一度与中国发生海上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