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社工作的林白萍一日回家,发现妻子林芷华与好友边仲膺同床共枕,气愤之余他仍相信妻子绝非有意背叛,只是情难自已 他成全了他们,自己辞去工作,离家出走 他来到了另一座城市,当了柳家小姐柳如烟的家庭教师 清纯俏丽的如烟,整日困于家中闷都闷死了,如今见了男人,又是如此温文尔雅的男人,豆荚该有怎样的爆裂 桌子底下用脚夹白萍小腿的调皮,树丛中半遮半掩看白萍游泳的娇羞,直到以身相许 可是,林白萍还是放不下他的妻子,如烟也觉得他们毕竟是夫妻 于是当他回家看望妻子时,她怀着他的孩子当了尼姑 谁料白萍不愿拆散边仲膺和林芷华,而又爱上了芷华的朋友张疏敏 命运弄人 柳如烟的孩子生下来就死了,栖身的庙也被一伙士兵搞毁 逃难途中,她被张疏敏的哥哥救起 疏敏怕如烟抢走白萍,把她嫁给了一个糟老头 也许是唯恐多情累美人,白萍对如烟什么也没说 如烟决定杀了林白萍,结果——却误杀了张疏敏 爱恨如烟,狱中她被他紧紧搂在怀里 第二天笑着接受了死刑,临死前唱起心爱的童谣:少年,少年,去游荡;中年,中年,想掘藏;老年,老年,做和尚 雨莹不仅爱唱这支童谣,如烟对她姐夫说:“我要去做林太太了 ”她学着说“我要去做周太太了”如烟在法庭上质问:“难道只有你们这些阔少爷富小姐有权去爱,就因为我穷,就无权去爱了 告诉你们 我既有火辣辣的爱,更有火辣辣的恨 ”“难道只有你们这些健康的男女有权去爱,就因为我有残疾,就无权去爱了 告诉你们 我既有火辣辣的爱,更有火辣辣的恨 ”如烟穿着黑色旗袍,挽着白丝巾,甩着水袖唱苦情戏,从此雨莹骨子里也有了戏子的情味,自轻自贱,自怜自爱的情味——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 刘云若是30年代名噪一时的通俗小说家 与张恨水齐名,时称“南张北刘” 其发表的第一篇作品为《春风回梦记》,其后又有《红杏出墙记》、《情海归帆》、《旧巷斜阳》等40余部作品问世 其中尤以 《红杏出墙记》最负盛名 《红杏出墙记》以天津、北京两城为背景,讲述了几个青年男女悲欢离合的故事 男主人公林白萍因撞见妻子芷华和好友边仲膺的私情,伤心之下决定离开 芷华见丈夫离去,亦觉内疚,便抛下仲膺,去追寻白萍 然而赶到车站,发现白萍已经离去 故事的情节便由此展开 其间穿插若干男女的多角恋爱,而终以白萍和芷华的复合告终 就《红杏出墙记》而言,小说中的女子不仅有芷华、淑敏这样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也有龙珍、祁玲、柳如眉这类或出身于娼家、或为人小妾的女子,这些人物的言谈、思想和作派都和传统意义上的闺秀形象大相径庭 就连出身于旧式家庭的小姐式莲,也没有传统小说中闺阁女子的那种矫揉风气 刘云若的视角是平民化的,他所关注的是不同身份的人人性中一些共性的东西 比如芷华、龙珍和淑敏对于白萍,以及白萍、仲膺、式欧对于芷华,这些身份、地位迥然不同的人,在陷入爱情、为情所困时都回归到人性的最质朴、最本原的面目,不论美、丑、贤、愚,都显示出一种真淳的可爱 张恨水的小说,像《啼笑因缘》《金粉世家》等,往往以上层阶级对贫寒女子的引诱以及贫寒女子对富贵荣华的贪恋,来作为小说冲突和悲剧的根源 社会贫富等级之间的壁垒贯穿着小说全篇 刘云若的小说则有意泯灭这种等级之差 刘云若笔下的人物,对于身份、地位是并不看重的,他们只是用情感说话,通过面临情感问题时各自的思考、言行来表现自身的性格 他们所扮演的是情感角色,而不是社会角色,这和张恨水小说中的现实主义观照迥然不同 像《红杏出墙记》中爱慕白萍的龙珍,一开始见到芷华,尚且感到自卑,向芷华表明愿意退居其次 后来发现芷华性格十分温婉可亲,并非凶恶的主妇一流,便逐渐和芷华亲近起来 及至淑敏和白萍订婚,她便为芷华觉得不平 在她看来,芷华才是白萍真正的妻子,他们二人的情分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 此时的她已经不再拘泥于“正室”“侧室”这种旧式的观念,而是用情感来衡量婚姻关系了 又如式欧,一开始去见朋友给介绍的祁玲,被她的容貌和风仪所吸引 后来得知她是一位大户人家逃出来的姨太太,便有些犹豫 但转念又想这样的美人实在是万里挑一,即使是潜逃的姨太太又有何干,便又欣然应允了朋友为他们安排的约会 刘云若的小说对人物的塑造超越了身份的界限,直接深入于心灵的洞察,将最不易捕捉和描写的瞬息万变的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 也无怪郑振铎会评价刘云若说“造诣之深,远出张恨水之上” 刘云若的小说在价值取向上也是非常宽容的 张恨水的小说往往具有道德批判的色彩 对凤喜的贪慕虚荣,以及金燕西的始乱终弃,都有着比较强烈的贬斥意味 而在刘云若的小说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任何道德的批判,即使是违背道德的情感,在刘云若这里也得到了充分的宽容与谅解 就《红杏出墙记》来说,尽管是以妻子对丈夫的不忠为开端,但作家对妻子的所作所为并没有任何批评之意 并借白萍之口对芷华和仲膺做出了谅解 而芷华面临白萍离家出走时的愧疚,也不是道德上的自责,而是感到自己在情感上一分为二,对不起丈夫 此后式欧向她表白之时,她首先想到的也不是自己作为一个有夫之妇不能如何如何,而是觉得自己的感情生活已经一团乱麻,不想再搞得更糟 情感的判断在这里取代了道德的判断 至于芷华在失去白萍,白萍在失去芷华时,两人都痛苦得死去活来,吐血不止,这又和魏晋名士的举动暗合 颇有些“礼法岂为吾辈而设”的意味 大概在刘云若看来,情感即是道德 内在的真淳的情感远远高于外在的虚饰的道德规范之上 当然《红杏出墙记》中也存在着一些瑕疵 前后情节时有矛盾之处,巧合的设置也显得过于戏剧性,但瑕不掩瑜,这些缺点并不足以影响作品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 《红杏出墙记》作为刘云若的代表作品,它在文学史上的价值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和评说 《红杏出墙记》,根据同名小说改编 网站评分参评人数统计截止日期豆瓣7 9234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