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当时主要在南方得到种植。据史书记载,东汉时南方有些地区已有了双季稻的种植。如杨孚《异物志》记载:“稻,交趾冬又熟,农者一岁再种。”这里的交趾,包括今两广和越南北部。在水稻的栽培技术上,这时有两项重大的成就:一是稻田灌溉调节水温的方法的出现。据《氾胜之书》记载:“始种稻欲温,温者缺其塍,令水道相直;夏至后大热,令水道错。”所谓“水道相直”,就是使田埂上所开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安排在田边的同一侧,使过水道在田的一边。这样,温度较低的灌溉水流从田的一边流过,对稻田里原有被日光辐射温度较高的水影响较小,便于保持水温。到盛夏时节,正好相反,为降低水温,就要使田埂上开的进水口和出水口错开,即“令水道错”。在2000多年以前中国劳动人民就能巧妙地设计出这种调节稻田水温的方法,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二是水稻移栽技术的出现。据《四民月令》记载:“是月(五月)也,可别稻及蓝,尽至(夏至)后二十日止。”所谓“别稻”,就是水稻移栽。而《四民月令》所记载的是东汉时我国黄河流域的生产情况。从考古出土文物看,当时长江以南的一些地区已普遍使用水稻移栽技术。水稻育秧移栽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适应水稻一年两熟连作的需要。
相关影视:三年片在线爱奇艺电影每秒都在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