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会诗人中具有象征主义色彩的,还有梁宗岱。梁宗岱(1903—1983),广西百色人,祖籍广东新会。他以好争辩闻名,1924年出版诗集《晚祷》,并赴法留学,与瓦雷里、罗曼·罗兰都有交往。诗集《晚祷》是爱情与宗教的双重变奏,《泪歌》《途遇》《晚情》等都是情诗,《晚祷》《暮》《星空》等诗则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在表现上是浪漫与象征的双重变奏,如《散后》之一:“幽梦里,/我和伊并肩默默的伫立,/在月明如洗的园中。/听蔷薇滴着香露,/清月颤着银波。”再看他的具有泛神色彩的《夜露》:
当夜神严静无声的降临,
把甘美的睡眠
赐给一切众生的时候,
天,披着件光灿银烁的云衣,
把那珍珠一般的仙露
悄悄地向大地遍洒了。
于是静慧的地母
在昭苏的朝旭里
开出许多娇丽芬芳的花儿
朵朵的向着天空致谢。
从1944年出版的新旧诗合集《芦笛风》看,他已厌弃自由体诗而在为新诗寻找格律。
四、孙俍工等外围作家及文研会不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原因
孙俍工、王思玷等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小说而非会员的作家,可以算文学研究会的外围作家。孙俍工(1894—1962),原名孙光策,湖南隆回人。孙俍工的《家风》通过两代人的对立表现新旧冲突,老太太无可奈何地叹息:“家风坏了!”孙俍工经常“为人类的前途忧虑着战栗着”,小说《前途》借火车出发前人的焦虑、忙乱、拥挤,以及火车开动后旅客的“到了么”“几时才到”“能不能平安无事的到”的期待和忧虑,来表现人的“前途”的茫然不可知。读这篇小说时,首先令人想到的就是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王思玷(1895—1926),山东峄县人。如果说《风雨之下》《偏枯》还带点新文艺腔,那么《刘并》就是一篇比较优秀的描写农民的小说。在《刘并》中,“被太阳的喜乐染成红色”的浮云和带着“湿润、扑鼻的粮香”的凉风的风调雨顺,并没有给热爱土地的庄稼汉刘并带来福乐,丰收反而招致了一场大祸。小说《瘟疫》《一粒子弹》和《几封用S署名的信》则很有表现力地描写了农村的战乱以及对战争的抗议。很遗憾的是,这位有才气的小说家却在31岁为了迎接北伐的军事行动中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