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全大会之后,国民党南京政府实际上已经开始了进入了一个全面准备对日作战的阶段。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拟定的1936年国防计划大纲,不仅将全国划分为抗战区(察、绥、冀、晋、鲁、豫、江、浙、闽、粤),警备区(皖、赣、湘、桂),绥靖区(甘、陕、川、宁),预备区(陕、川、鄂、湘、赣、云、新、青、藏、康),并以军委会为最高统帅机关,设立了冀察、晋绥、山东、江浙、福建、粤桂6个国防军总指挥部和1个由陕、甘、川、鄂、湘、赣、云、贵8省组成的预备军总指挥部,甚至还具体规定了预定战场的阵地设置。
按照国防区域、战场划分和阵地设置的要求,南京政府开始投入较多的力量从事国防工事的构筑。这些工事按其坚固程度分为三种,即永久性工事用钢筋水泥构筑,半永久性工事用铁轨、枕木构筑,临时性工事由简单材料构筑。到1936年春季前后,大部分国防工事均已开始动工修筑。其中规模较大的阵地工事有京沪间的淞沪阵地、吴福阵地、锡澄阵地三道防线,还有乍平嘉阵地、乍澉甬阵地、宁镇阵地、鲁南阵地、豫北阵地、豫东阵地、沧保德石阵地、娘子关长城阵地、雁门关长城阵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