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学者的引荐,从1894年的甲午战争至1906年的留学日本热潮无疑也对赫尔巴特思想的传入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此期间,中国留日学生人数逐年增加,1905年至1906年达到最高峰——8000人以上。从当时中国的形势来看派遣留学生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师范,如四川省就规定“在各县选派官费学生每县一名或二名,选送日本宏文学校习速成师范”。据统计,1903年4月到10月,游日学生毕业者共175人,其中习师范的有71人,全部为宏文速成师范或师范毕业生。1904年4月到10月,游日学生共毕业165人,习师范的共37人,其中29人为宏文毕业生。当时担任宏文学院教育学教习的是日本赫尔巴特学派重要人物波多野贞之助和褪口勘次郎。其中波多曾肄业于耶拿大学,师从于赫尔巴特学派重要代表人物莱因教授。他的授课讲义曾由直隶、湖北等地的留日师范生整理、编印后,在国内广为刊行。
这些学习师范的留日学生归国后基本上从事各类学校的教学工作,如四川省规定留日学生毕业归国后要“分赴各县办理师范讲习所,或摧办教育行政,暨担任新兴各校职务”。贵州省也规定“官费公费各生卒业回黔,照章先在本省各属充当义务教员”③。1907年,清政府规定,官费留学生毕业回国,皆令充当教员五年。在这些回国留日学生中,大部分人担任国内教育学的教学工作。他们直接把赫尔巴特的学说传播给国内的师范生,并通过这些师范生把当时在日本流行的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当时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另外,还有一部分的留日学生创办及供职于各省的中小学堂,在基层教育岗位上默默耕耘,他们也成为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