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英国努尼顿(或纽尼顿)(Nuneaton) 。父亲是工厂电工。罗奇完成中学后曾效力皇家空军两年,之后在牛津大学圣彼得学院修读法律。他在大学时,曾在现今著名的喜剧团Oxford Revue中演出。
导演生涯
在60年代初,他晋身电视台,在1962年的剧集Z-Cars中担任导演。罗奇在电视台生涯,以纪实戏剧Cathy Come Home(1966)闯出名堂。在60年代末,他开始拍摄电影,处女作是1967年的可怜的母牛(Poor Cow) ,讲述一名挣扎于爱情、事业的时代女性,演出者有Carol White(二人曾在电视Cathy Come Home合作)与泰伦斯·史谭(en:Terrence Stamp)。于1969年,拍摄凯斯(Kes) ,改编自Barry Hines小说《A Kestrel for a Knave》。凯斯不单是罗奇成名之作,至今还被认为是英国电影史上最优秀的电影之一。
由于电影发行制度不佳、微薄的利润以及严格的电检制度,罗奇在七、八十年代没有条件制作出优秀电影,转而投入电视剧及纪录片拍摄。他在1971年拍摄The Save the Children Fund Film一片,资金来自慈善团体。该慈善团体其后更因不满此片,而考虑予以销毁,幸好最后仍有上映的机会。
审查
1981年,他拍摄了电视纪录片\"A Question of Leadership\",内容关于英国钢铁工业中的劳资纠纷,被指“观点不持平”未获播映。1983年,他受英国电视台Channel 4委托拍摄四集纪录片\"Questions of Leadership\"副题为工会里的民主问题:一些前线的观点(Problems of Democracy in Trade Unions: Some Views from the Frontline),,内容涉及八十年代初的多宗劳资纠纷、罢工,也涉及了工会领袖没有全力为工人权益的问题,并直指戴卓尔政府执政三年来对英国工会运动带来的挑战[1].。可是,此节目被指欠缺纪录片“应有的公正”,最终没有被播映。1984年,由The South Bank Show委托拍摄的纪录片\"Which Side Are You On?\",讲述1984-1985年英国矿工大罢工,当中包括了警察粗暴对待罢工工人的画面,也在播映前被抽起,及后该片于柏林影展获奖后,罢工将近完结时才得以播映。当时,罗奇声言其作品被禁播乃出于政治原因。
罗奇是一名电检制度的强烈反对者。他曾因2002年作品《双失十六岁》(en:Sweet Sixteen)被列为成人级 (十八岁以上),而公开向传媒表达不满。
重回影坛
90年代,罗奇重回影坛,其后十年制作出一系列具声望且受欢迎的电影作品,还四次获得戛纳影展以及多个国际影展的奖项。1990年,电影《秘密议程》以关注英国政府在北爱尔兰人权状况的美国律师在都柏林被杀事件开始,继而揭露出七、八十年代美国中情局在英国高层政治运作的阴谋。影片矛头直指英国当局对爱尔兰共和军实行格杀勿论政策漠视人权,以及美国的秘密介入保持英国保守党执政地位。由于题材具争议性,惹来国内的猛烈评击,影片入围戛纳影展,获戛纳影展评审团奖,便被保守党议员指为“爱尔兰共和军的电影入围戛纳”[2]。
其后四年,他拍摄了三部关于低下阶层生活的电影,在在指控戴卓尔主义澎涨下的英国,资本主义扩张,公共服务私有化,缩减社会福利带来的不公[1]。《底层生活》(1991年)讲述地盘工人在即将建造豪华住宅的旧医院地盘进行清拆工作,工人面对剥削、危险工作环境,最后发生致命意外。《顶硬上》(1993年)描述了失业工人难得稳定的工作机会,难以负担六岁女儿接受洗礼时想要穿的新裙子,而向高利贷借钱及后难以清还的境况。描述照顾家庭以及有尊严地生活,所面对的矛盾与冲突。《折翼母亲》(1994年)是受感情创伤的单亲母亲的故事,在照顾多名不同婚姻诞下子女,因不小心导致长子烧伤,致使子女被转交福利部门接管,而面对难以取回抚养权的困境。其中,《底层生活》获戛纳影展国际影评人联盟奖,《顶硬上》获戛纳影展评审团奖。1994年罗奇获颁发威尼斯影展终生成就金狮奖。
1995年的《土地与自由》,讲述三十年代一名英国共产党失业工人支援西班牙内战,加入国际纵队自愿者反法西斯联盟作战期间的故事,获戛纳影展基督教评审团奖及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2004年,罗奇获颁发戛纳影展基督教评审团三十周年特别奖,表扬他对电影事业贡献。2006年5月28日,罗奇凭电影《风吹稻浪》(en: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赢得戛纳影展的最高荣誉金棕榈奖[3]。《风吹稻浪》关于1920年代的爱尔兰独立战争。由于影片观点趋向同情爱尔兰人民,故影片备受英国传媒的评击[2][4]。
荣誉
早于1977年,罗奇曾被提名颁授大英帝国勋章,但拒绝接受。他后来表示接受勋章可耻的,代表顺从君主及大英帝国从剥削及征服得来的恩赐[5]。
2003年12月,罗奇获伯明翰大学颁授名誉博士之衔。 2005年6月,获母校牛津大学颁予他民事法名誉博士的名衔。
作品列表
电视
1962年,Z Cars (series)
1964年,Diary of a Young Man
1965年,3 Clear Sundays
1965年,Up the Junction
1965年,The End of Arthur\\\\\\\'s Marriage
1965年,Coming Out Party
1966年,Cathy Come Home (as Kenneth Loach)
1967年,In Two Minds
1968年,The Golden Vision
1969年,The Big Flame
1971年,The Rank and the File - part of the Play for Today series.
1971年,After a Lifetime
1973年,A Misfortune
1975年,Days of Hope (mini-series)
1977年,The Price of Coal
1980年,Auditions (1980)
1981年,A Question of Leadership
1983年,The Red and the Blue: Impressions of Two Political Conferences - Autumn 1982
1984年,Questions of Leadership
1989年,The View From the Woodpile
电影
1967年,《可怜的母牛》(又名:穷牛) (Poor Cow)
1969年,《凯斯》(又名:小孩与鹰) (Kes)
1971年,The Save the Children Fund Film
1971年,Family Life
1979年,Black Jack
1980年,The Gamekeeper
1981年,Looks and Smiles (as Kenneth Loach)
1984年,Which Side Are You On?
1986年,Fatherland
1990年,《秘密议程》 (Hidden Agenda) 获戛纳影展评审团奖
1991年,《底层生活》 (Riff-Raff) 获戛纳影展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1993年,《顶硬上》 (Raining Stones) 获戛纳影展评审团奖
1994年,《折翼母亲》 (Ladybird, Ladybird)
1995年,《土地与自由》 (Land and Freedom) 获戛纳影展基督教评审团奖及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1995年,A Contemporary Case for Common Ownership(短片)
1996年,《嘉拉之歌》 (Carla\\\\\\\'s Song)
1997年,The Flickering Flame
1998年,《阿祖晒命》 (My Name Is Joe)
2000年,《面包与玫瑰》 (Bread and Roses)
2001年,《铁路之歌》 (The Navigators)
2002年,《双失十六岁》 (Sweet Sixteen)
2002年,《他们的九一一》 (11\\\\\\\'09\"01 September 11)(合导)罗奇执导的一段短片获威尼斯影展最佳短片奖
2004年,《锡锡又如何》 (Ae Fond Kiss...) 获柏林影展普通评审团特别奖
2005年,《火车三段情》 (Tickets) 与Ermanno Olmi和阿巴斯·奇亚罗斯塔米合导
2006年,《风吹稻浪》(又名;吹动大麦的风)(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获戛纳影展金棕榈奖
2007年,《给戛纳的情书》– Happy Ending(短片)
2007年,《假自由之名》 (It\\\\\\\'s a Free World...) 威尼斯影展最佳剧本奖
2009年,《寻找简东拿》 (Looking for Eric) 获戛纳影展基督教评审团奖
2010年,《爱尔兰路》(Irish Route)获得第63届戛纳电影节提名